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

主办:中国水利报社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10120170019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水文化

巨丰堰:丘陵山区的立体灌溉工程

发表时间:2024-06-06

巨丰堰的三拱桥 杨丹 供图

杨丹

 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重庆东南门户,位于渝、鄂、湘、黔四省(市)毗邻地区,总面积2462平方公里,境内平坝、丘陵、山地各占三分之一,县境中部是武陵山区最大的平坝(758平方公里),素有“湘黔锁钥、武陵明珠”和“小成都”的美誉。

  在这最大的平坝上,有一条名为巨丰堰的古堰,近260年来,哺育着千千万万秀山的百姓。

  当地居民集资修建

  巨丰堰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(1767年),由秀山县当地居民集资修建,后经培修、扩建与改造,工程体系不断完善,灌溉面积达到1.2万亩,是秀山县著名古代水利工程之一。

  秀山在元、明时期,实行土司制度,规定苗不出境,汉不入峒,以渔猎经济为主,农业发展缓慢。清雍正时期,改土归流后,禁令被废除,秀山由于人烟稀少、土地广袤,成为汉人迁入的理想区域。清乾隆元年(1736年)建县后,人口不断增长,农业得到较快发展,河谷平地被开发种植水稻等农作物,种植面积不断扩大。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,秀山县居民杨文臣、粟大化、夏玉卿、杨际堂、袁天柱,于乾隆三十二年集资修建了巨丰堰。

  高超的设计理念

  巨丰堰是深丘平坝地区特有的、在山区型河流上引水的灌溉工程,见证了秀山地区土苗汉族居民的融合进程,蕴含着深厚的科技和文化内涵。

  巨丰堰灌区工程由巨丰堰、永丰堰、黄桷堰等组成,整个灌区虽位于平江河沿线平坝地区,但灌渠覆盖农田高程差异较大,加之几条自然河流、沟谷的穿插阻隔,灌溉渠系“立体化”特征明显:巨丰堰三拱桥渡槽处形成三层空间“立交”分布,实现了“高水高灌、低水低灌”。

  巨丰堰和永丰堰现存拦河坝的坝轴线,采用斜向直线或折线布置,轴线上的溢流堰几乎布置成了侧向溢流堰,大大延长了坝轴线和溢流前缘,减小了溢流前缘单宽流量,增强了安全溢洪能力。同时,加长的溢流前缘,也降低了坝前壅水高度,减轻了回水淹没影响;两座堰坝的进水闸和排沙闸紧紧相贴,位于坝轴线与河岸形成的三角形锐角顶点区域,闸上游几十米范围内,过水断面不断收缩,水流越来越湍急,拉沙效应强烈,排沙闸排沙效果极好,能有效保护进水闸和灌溉渠道不受泥沙危害。这种枢纽布置方式和斜向直线的坝轴线,与现代堰坝工程迥然不同,是秀山古今水利先贤智慧的结晶。

  严谨的管理体系

  在巨丰堰三拱桥和五拱桥位置,存有清道光十五年(1835年)、咸丰十一年(1861年)刻制的古石碑。碑文规范了工程管理,明确了巨丰堰的产权归属,写明了产权人享有用水权,凡没有投资、买入堰田或获得用水许可的人,一律不准私自用水。

  这两处石碑上的文字,制定了保障巨丰堰堰道和五拱桥渡槽安全运行的管理制度;规定了堰塘的民主管理组织和职责,由上中下三段每段出两名堰户轮流负责,三年一轮换,到期赴神庙清算,其职责为组织每年岁修、堰道维护、分水灌溉、计收水费、雇佣水夫等。

  两处石碑对巨丰堰的管理机构及职责、工程管理及经费劳务管理制度都有详细的规定,涉及堰坝运行管理中的方方面面,具有很强的操作性,体现出古代秀山人民高水平的管理智慧。同时,这些智慧也是巨丰堰得以运行近260年的重要支撑。特别是2022年重庆市遭遇特大干旱,巨丰古堰发挥了重要作用,保障了灌区1.2万亩土地秋粮丰收和来年的春耕春灌,充分体现了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要现实价值。

  秀山县高度重视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利用,编制了《重庆秀山巨丰-永丰堰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(2022—2035)》,并按要求进行修复和保护,让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水利工程长远惠及秀山人民。

  来源:中国水利报 2024年6月6日

责任编辑:王瑜